首页 >  资讯 >  详情

洪涝灾害后的健康防护小知识

2023-06-23 16:15:30来源:武冈疾控

暴雨洪水不仅会引发

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

还容易给各种传染病制造“生存机会”


(资料图)

洪灾会带来哪些疾病?

该如何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1.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以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特点是潜伏期比较短,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洪涝灾害后由于卫生条件被破坏,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等污染环境、蔬菜水果或饮用水水源,而夏季气温高,食物易腐败变质更会加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流行与暴发。常见的疾病有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戊肝、霍乱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预防: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

2.鼠传疾病。洪水会导致各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人与某些疫源动物如鼠或鼠的排泄物接触机会增加,引起相关疾病感染机会增多。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含钩端螺旋体的鼠尿污染的水而感染,或在饲养或屠宰家畜过程中因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等而受感染,亦可食用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可通过吸入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而感染,或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亦可通过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肠道粘膜而感染等。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抢救不及时易引起死亡。

3.虫媒传染病。由于降水、气温、气湿和地面植被等条件变化,促使蚊虫孳生,继而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增加。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下严重后遗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预防:做好防鼠灭鼠、防蚊灭蚊的工作;家养动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对猪圈、马厩附近的蚊虫孳生地要定期进行药物处理;钩体病和血吸虫病的疫区做好灭螺的工作;避免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疫水。

4.呼吸道传染病。洪涝灾害发生后,灾民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麻疹等。

5.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且发病集中,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在一两天内可引起全家感染,有时甚至一两周造成班级、单位和村的流行,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洪灾后,4大方面要注意

一、注意饮水卫生

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做好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

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确保受灾群众喝上合格饮用水。

二、注意食物卫生

所有食物都应煮熟煮透后食用,过顿的食物再次食用时要彻底加热;

不吃淹死、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鱼、虾等;

不吃经水浸泡后的粮食;

不吃变质、发霉的食物。

三、注意环境卫生

及时清洗及暴晒被水浸湿或受潮的衣物、被褥等,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防鼠灭鼠,灭螨防螨;

对被洪水淹过的房屋内外要消毒杀菌。

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从口入”关;

避免用脏手接触眼睛及口鼻。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